大學聯招 =  JUPAS 係香港專上教育嘅主要分發方式,由陳衍輝博士設計,由「大學聯招辦法」管理委員會管,仲有「大學聯招處」。呢個系統幫助持有香港中學文憑嘅學生申請修讀聯招計劃嘅大學全日制課程。

通常聯招嘅第一次錄取結果會喺八月嘅第一個星期三或四(即高考公佈成績約一個月後)公佈。過去嘅慣例通常係會考公佈成績前嘅一週公佈。而近年本港一啲大學曾研究過附加一啲自己嘅入學試以錄取考生,但冇成功。  

歷史  

1990年之前,香港各間大專學校嘅招生都係各自獨立進行,申請人要向希望入讀嘅學校分別遞交申請表,然後按照各學校嘅安排參加面試同埋入學試,即係比較似而家嘅 Non-JUPAS 做法。

當時香港兩間大學(香港大學同香港中文大學)都各自設立入學考試,由於招生條件唔相容,令學生感到混亂同辛苦,所以各學校聯合成立統一嘅招生安排大學同理工學院聯合招生辦法(英文:Joint University and Polytechnics Admissions System,縮寫:JUPAS),之後兩間理工學校(香港理工學院同城市理工學院),升格為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同香港城市大學。大學聯招辦法成立後,學生只需要通過呢個機制,就可以同時報讀全香港各間學校嘅資助學位課程。

聯招計劃開始時共有五間大學同理工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嘅大專學校包括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學院、香港理工學院同香港城市理工學院,新成立嘅香港科技大學亦於次年參加。之後受教資會資助嘅學校都加入聯招計劃。香港公開大學於2006年成為首間非教資會資助嘅學校加入聯招計劃。  

1991年:香港科技大學喺同年成立時即加入聯招。  
1998年:香港教育學院加入聯招。  
1999年:嶺南大學加入聯招。聯招下嘅「校長推薦計劃」開始實行。  
2000年:香港理工大學嘅資助高級文憑同香港城市大學嘅資助副學士課程加入聯招計劃,因屬當年嘅過渡性制度,當年報名者喺原來嘅25個選擇下,可以另選五個上述類別嘅課程,並以兩個個別階段遴選招生,而唔係單一階段收生。  
2001年:因應網際網路嘅發展,喺2001年正式提供網上報名嘅服務。  
2002年:全面採用網上發布結果,唔再喺報紙上刊登錄取結果。(往年放榜嘅當日會將考生申請編號同獲取錄課程編號,喺《文匯報》、《星島日報》同《明報》刊登,所以有好多考生喺前一晚試過致電報館查詢。)  
2003年:設立咗「中六生優先錄取辦法」程序俾香港中學會考成績優異者直接入讀大學。涉及科目改選嘅程序,統一喺網上進行。  
2004年:永久廢除書面報名方式同相關程序,所有聯招程序一律以網上進行。  
2006年:香港中文大學同香港教育學院共同開辦嘅「英文研究與教育」加入聯招計劃,呢係第一個由兩所學校共同頒授嘅學位課程加入聯招計劃。  
政府邀請香港樹仁學院同香港公開大學兩間提供非教資會資助課程嘅學校加入聯招計劃,但最終只有香港公開大學加入。  
2009年:香港教育學院開辦首個經聯招申請嘅高級文憑課程。  
2012年:新學制下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嘅成績首次成為聯招課程嘅收生基準。同時,因應新舊學制同時喺呢年報讀學校課程嘅差異(新學制加入以學院為單位嘅「大類收生」),新學制下嘅學生嘅學科選擇數將由25減至20個。但喺第2階段改選科目時,由過去只可以改選科目嘅次序改為可以取代最多5個科目。呢年課程編號亦由純4位數字,改為JA(舊學制)或JS(新學制)加4位數字以資識別,JS開頭此後沿用。  
2013年:香港中學文憑取代香港高級程度會考成為唯一收生基準,意味香港高級程度會考成績永久廢除,只持有該成績者將永久無法以聯招報讀任何課程。而持有該成績者只可以以非聯招方式或重新應考香港中學文憑,方可取得報讀大學嘅最低資格。  
2015年:政府推行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相關課程嘅學額主要通過聯招申請。

再申請同重複申請  

聯招申請人唔可以係同一年度同時向大專院校提交單獨申請讀聯招提供嘅課程。如果呢個申請人喺報名聯招之前已經喺個別院校提交過申請,聯招嘅報名就會有優先權,而且直接申請同(如果有嘅話)取得嘅錄取資格就會作廢,亦唔可以喺同一學年度再向院校提交申請。  

呢個規定唔適用於冇參與聯招嘅院校(例如香港樹仁大學)同聯招範圍外提供嘅課程(即使呢個課程係聯招院校直接提供)。對於呢啲課程,申請人可以同時提交多個申請。  

如果申請人而家讀緊喺聯招內嘅學位課程,就需要先辦理退學手續先可以參加聯招,意味佢地面對一定風險。但讀緊聯招副學士或高級文憑/聯招以外課程嘅學生就唔受呢個限制,理論上可以喺收到聯招結果之後,先向原本讀嘅課程提出退學再轉去新課程。

「大學聯合招生辦法」嘅管治

管理委員會

「大學聯合招生辦法」係由管理委員會管控㗎。管理委員會由8間「大學聯合招生辦法」成員學校(即城大、浸大、嶺大、中大、教大、理大、科大同埋港大)各委任兩名代表,總共16個人組成。

管理委員會嘅主要責任包括制定「大學聯合招生辦法」嘅政策同方針、監管佢嘅運作同定期檢討上述範疇。

運作委員會

「大學聯合招生辦法」管理委員會底下嘅運作委員會喺1990年成立㗎。運作委員會由8間「大學聯合招生辦法」成員學校(即城大、浸大、嶺大、中大、教大、理大、科大同埋港大)、「大學聯招處」、港大資訊科技服務同埋香港考試評核局各委任一名代表組成。

語文及格要求抹煞人才

為咗應對商界關注大學生語文水平下降,特別係英文水平。1996年,王永平帶領嘅教育統籌科宣佈,由1998學年開始,大專院校入咗本科生,就要考高考中化科同埋英語運用科及格,唔係就冇學費資助,學費要學校自己承擔。過往受政府資助嘅大專院校,有時會收高考中一科語文唔及格但其他科成績好嘅學生,例如1997年科大、港大、浸大、嶺南共收咗377個呢類學生。1998年同1999年,分別仲有77個同4個語文唔及格高考生入咗大學,政府雖然資助,但要求學校定期報告佢哋嘅語文進度。自2000年開始,政府完全執行唔資助嘅政策,大專院校唔再收高考語文唔及格嘅學生。由於每年高考英文科有超過20%唔及格,中化科約有10%唔及格,而且逐年下降,呢個政策對英語較弱嘅考生影響較大。

不過呢個政策曾經被學校批評會扼殺人才,令一啲數理科目強但語文較弱嘅學生失去入大學嘅機會。教資會批評有數學科新生高考語文成績唔好,但學校收佢哋係因為高考數理科目成績好,呢個說法係毫無根據嘅。佢哋反駁指,高考語文成績唔好嘅學生,其他科目高考成績亦會唔好,兩者係「顯然互為因果」。不過2001年有個反例獲傳媒報導:有一個學生1994年高考純數科A級,其他理科亦有B級C級,但英文科唔及格,幸好浸大數學系收咗佢,之後努力學習英語,重考高考英文科及格,最終以一級榮譽畢業,再入科大讀博士,獲得研究獎學金,最後獲得香港一間著名大學聘用為助理教授。佢自己講如果當年有語文必須及格嘅政策,可能會失去入讀浸大嘅機會,可能要半工讀,但係唔一定會有成就,甚至可能只能做文員。

當年香港學者協會好多成員都話政府有必要重新檢討呢個政策,建議容許大學有彈性收生,例如要求英文唔及格嘅學生,喺大學第一年可以重考高考英文科,或者補習英文達到及格先可以畢業。科大數學系副教授郭宇權指出,呢個唔係話讓學生以為英文唔重要,但確實有啲學生數理科特別強但英語較弱,政策太死就會令佢哋失去機會。城大副校長黃玉山教授講,有啲學生係數學天才但語文較弱,政策一刀切就可能造成「滄海遺珠」,建議可以參考外國大學,公開試唔設語文科是否及格,而係度量學生嘅語文水平,各學科可以訂出唔同嘅要求。浸會大學校長吳清輝亦講,政府同社會只係因為大學生語文能力唔夠好,就覺得大學生太多,呢啲係對大學生嘅成見,浸大錄取英文唔及格嘅學生,佢哋都有學術成就,但教育政策唔應該排除佢哋。不過政府冇接納呢啲建議。

有一個數學尖子,2008年代表香港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兩年後出咗一道題目被採用,係香港第一次有提交題目被選中。但係,即使佢嘅會考同高考數理科成績好,只因為語文科唔夠要求,只能修副學士課程,完成課程後先升上科技大學數學系。之後佢就去美國讀計算機科學博士。

之後文憑試改革,孫明揚任局長嘅教育局,要求大學收生必須係四科核心科達到最低要求「3322」,導致學生都專注應付核心科,忽略選修科,修讀科學同高階數學嘅學生減少,阻礙培養科研人才。核心科嘅中文、英文、通識三科要求語文能力高,令「重文輕理」情況更加嚴重。一啲數理科成績好但語文能力唔夠嘅學生,因為核心科未達標,只好去外地如台灣升學。

大學為咗搶人才,而家恢復彈性收生。2018年9月,中大率先講,為吸引「廣泛同埋深入嘅STEM能力」學生,自2019年開始,會用教資會准許多收4%學額,收埋核心科唔夠分,但揀修三科STEM科目(包括數學延伸部分)同得3顆星嘅學生,可以入理學院同工程學院讀書。介紹彈性收生安排嘅理學院副院長王海嬰教授,就係當年浸大彈性收咗入學嘅學生。之後好多大學都講採取彈性收生政策,收埋核心科唔夠分,但揀修科成績好嘅學生。港大、中大等都改計分制,為考獲5級以上嘅學生額外加分,爭取喺個別科目成績出色嘅學生。 


建立日期: 2024-05-20